关于意识内容和身体部位的相应关系,藏密的脉轮系统、中医的脏腑系统都有各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在道教内丹术当中也有较为丰富的体现。西方医学传统中也有过相关的内容,并且和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一些内容互相呼应,比如自然哲学时期的一些“类似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精神医学关于深层意识与延髓、交感神经之间的联系。
藏密脉轮藏密的脉轮体系不仅能够解释意识由我国古代所说的“心”向现代的“脑”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包含在其拙火定由海底轮向顶轮的整个过程中,同时拙火定理论也和西方精神分析学关于性能量转化为智慧的说法遥远相契。
由此看来,尽管体系和说法不一样,但是对于身体部位和意识内容之间的相应联系,东西方还是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共鸣。举一个西方的例子:
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的巅峰之作,但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医师荣格却对这部作品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荣格认为整部作品充斥着心理底层的黑暗,是和小肠部位相关的精神心理的病症表现。而若干年后,乔伊斯正好是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去世。
荣格与这种不同部位联系着不同的意识情感内容的理论不一样的是现代医学,“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种观点不仅是医学观点,同样也是哲学观点。医学还为意识、语言等功能在脑部作了对应的区域划分,这个思路和在全身进行区域划分其实是相似的立场。而意识与全身的一些部位相关,转变为与大脑的一些部位相关,这个转变过程,其原理,还是从藏密的脉轮体系看得比较清楚。
但无论是全身的部位还是仅仅是大脑,如果以《楞严经》的七番征心去看,两者都没有最终的真实义。在佛教立场看来,“物质”的身体的形成,本来是无明业习辗转而现,是五蕴聚集,这个色身和诸受、诸想、诸行、诸识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越过了色受二蕴,那么想蕴、行蕴、识蕴是可以脱离色身的!
佛陀这也就是说:全身的一些部位和意识内容的相应关系、大脑的一些区域和意识内容的相应关系、脱离身体和大脑的意生身,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意识的前后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都不是究竟真实的。因为意识是没有最后的固定处所的。
这个道理也被现代医学所迂回印证:普遍认为和某些意识内容相关的大脑区域被切除后,那些意识内容仍然能够存在或产生。其实可以充分怀疑“载体”或“机能”的说法:意识通过某些身体器官或身体区域来表现自己,并不意味着意识就在这些器官或区域当中存在,或者就是其机能!比如嘴巴、气管、肺部,缺少哪一样,说话就不可能,但是并不能说它们就是语言的栖身之所,也不能说语言是它们的机能。
心灵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