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毕国学何鑫近日,深圳市第十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年深圳技能大赛——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市级决赛落幕,医院5名社康医护人员从全市人的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德兴社康李绮媚获全科诊疗组二等奖,长坑社康杨桂娜获全科诊疗组三等奖,悦峰社康江杰获社区护理组三等奖,长坑社康朱瑞芳、李丹获中医组三等奖。社康医护日常培训学习。此前,在龙岗区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中,龙岗区二院医护共17人,2个团队获奖,代表龙岗区参赛队伍进入市级决赛:在个人竞赛中,全科诊疗组李绮媚获一等奖,王元雷、杨浩、蔡健洲获二等奖,黄静、杨桂娜、陈志韶获三等奖;社区护理组肖伟平、林冰纯获一等奖,江杰获二等奖,吳燕华、陈华燕、曾梨花获三等奖;中医组李丹获一等奖,李吉平、朱瑞芳、朱梦诗获三等奖;在家庭医生团队竞赛中陀劲、周群力、刘莹莹组获二等奖,林晓玲、陈端成、吴姗姗获三等奖。基层岗位大练兵,拼的是专业性和综合能力今年的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共四个项目,全科诊疗、社区护理、社区中医、家庭医生团队竞赛,要通过综合笔试”及技能操作”两个环节。因此,一名优秀的社康医生既要能“文”,也要能“武”。“文”能坐诊开药,“武”能扎针救人,外能上门家访提供健康服务,内能进行慢病管理、理疗保健,理论实操一把抓。这次比赛不仅考核理论和实际操作,还藏了许多“陷阱”。在全科诊疗组的比赛中,德兴社康李绮媚医生经历了3站实际操作考核,包括骨折固定、全科病史采集(背痛就诊)和全科处理(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每一项考的都是硬功夫。社康医护积极备赛。面对骨折患者,她严格遵守“快、准、轻、牢”地标准进行处理,迅速为患者进行包扎固定;对于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询问病史时,她并没有生硬地告诉患者要服从治疗、按时吃药,而是耐心地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患者的健康管理方式,进行人文化的关怀和方案调整。特别是在实际的病史采集中,李绮媚医生面对考题中的背痛就诊患者,丝毫没有大意,依然按照标准化全科流程进行问诊,通过患者的自述和相关检查数据,综合判断后发现是由于十二指肠溃疡加重,引起了腹胀以及恶心症状,严重影响食欲,导致后背出现放射性疼痛。患者实际上是应该属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例,有效地避开了考题设置的陷阱。“只要详细问诊,按标准化全科流程进行诊疗和全面考虑,保证细心、耐心和专业就能找到最后的疾病诊断,避免误诊”李绮媚说道。这次考试就像是日常诊疗工作的放大和细化,通过系统地训练,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问题,帮助医护规范全面地完成日常常见病的诊疗。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在今年的比赛中还特别增设了一个重要考点,考核选手对重大疫情的应对能力,从各个方面对社康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争当健康守门人在去年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的基础上,今年除全科诊疗、社区护理之外,还首次纳入了社区中医和家庭医生团队。社区中医考核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如针刺、拔罐、刮痧、艾灸、贴敷、推拿操作等,而家庭医生团队则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组成,重在考核团队成员临床处理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参赛选手合影。通过对每个症状诊疗、体格检查、技能操作的共同探讨和比拼,发现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医护更规范全面地完成日常常见病的诊疗。如今,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医生、护士的日常诊疗护理专业准确,还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和特色中医理疗进行提升和管理,确保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全面、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是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旋律,龙岗区二院将坚持立足基层卫生工作,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做大做强。截至年11月,龙岗区二院下辖35家社康中心,共建有家庭病床张,为行动不方便、长期卧床的病人提供上门服务累计人次,建床数量及质量均居全区首位;年高血压专案管理人,糖尿病专案管理人,血压控制率82.62%,血糖控制率68.44%,为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强力支撑。今后,龙岗区二院将继续激励基层卫生工作人员钻研业务、改善服务,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广大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就医获得感,争当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