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90622/7238516.html

文陈远新余红梅彭小荣

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目前临床针对此病症大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法。本文以62例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例,就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进行具体分析,报告见下文。

一般资料

选择年7月~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医院伦委会的批准,参加实验者均自愿参加。将采用雷贝拉唑单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31例),其中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16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8.32±6.61)岁。将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31例),其中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5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8.49±6.74)岁。两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基线资料可进行对比。

方法

参照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雷贝拉唑单药治疗:口服雷贝拉唑20mg,每天1次,于清晨服用。

实验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口服雷贝拉唑20mg,每天1次,于清晨服用;口服康复新液10ml,每天3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

评价标准

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治疗总有效率。其中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眩晕、胀气、恶心、口干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患者用药48h内经内镜检查提示溃疡面愈合,且无出血情况视为显效;患者用药48h内镜内镜检查提示溃疡面愈合超过50%,基本无出血现象视为有效;患者用药后未达到上述标准视为无效。

结果

两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有效率分析实验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7%)与参照组(77.41%)比较明显更高。

两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参照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例出现腹泻,2例出现胀气,1例出现口干,2例出现恶心,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为22.58%;随访6个月疾病复发率为12.90%(4/31)。实验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仅有1例出现口干,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随访无1例患者疾病复发。

讨论

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微生物感染、饮酒、不适当饮食等均可能引起机体胃蛋白酶、胃酸变化,侵袭胃黏膜进而对其造成损伤,导致溃疡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引发穿孔或出血。对于出血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有可能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必须及时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胃酸分泌为主。雷贝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较奥美拉唑化学结构更加稳定,因此安全性也更高,可有效附着与胃壁细胞表面,对胃酸的分泌起到有效抑制作用,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康复新液具有通利血脉、养血生肌的功效,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敷。其中内服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等疾病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疗效。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效果较参照组明显更高,表明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在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采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明显更低,具有更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来源:《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

·上半月7·总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程少为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1217/8505800.html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胃食管反流病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中的非结合胆盐和胰酶)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或食管黏膜破损(称反流性食管炎,RE),统称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临床表现

1.典型的反流症状

反酸、烧心(指一股热流自上腹流向胸部,上腹的灼热不是烧心)和胸痛(常在餐后或平卧后发生,与活动无关,可伴有背痛)。反流症状轻重程度不一,与食管糜烂的严重程度无关。

2.食管外症状

反流的酸雾可以引起肺、口咽炎症,出现慢性咳嗽、声嘶、哮喘、咽炎、咽部异物感、口腔溃疡及龋齿等食管外症状。

并发症1出血

食管黏膜破损引起出血。

2食管溃疡

反复发生及愈合引起食管远段狭窄。

3巴雷特(Barrett)食管

慢性黏膜损害导致食管下段的鱗状上皮由柱状上皮取代,如果活检病理检查有肠上皮化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

诊断1GERD诊断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临床上可考虑GERD诊断:

(1)有典型的反流症状(反酸、烧心、胸痛)而无其他病因(幽门梗阻);

(2)诊断性抑酸治疗有效(治疗剂量PPIbid)1~2周后反流症状消失或减轻。

2胃镜检查

最准确的诊断RE方法。对于40岁以上患者应首选胃镜检查,检查有无食管下段黏膜破损,除外食管癌、食管裂孔疝及其他疾病。

3食管X线检查

对GERD敏感性较低,鉴别除外其他疾病。可诊断食管裂孔疝及反流。

4食管压力测定

检查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能力,有助于了解GERD发生的病理机制。

5食管pH监测及胆汁监测

对于抑酸剂治疗无效的胸痛或烧心,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监测是否有反流及反流的成分。

药物治疗

RE治疗通常需要强力抑酸治疗,然后维持治疗。

对于轻度RE和NERD,不建议维持治疗,而是按需治疗。

1RE(反流性食管炎)

需要强力抑酸治疗,PPIbid约8周,然后维持治疗8-12周,对于晚间基础胃酸分泌可改用法莫替丁抑制,以后根据有无反流症狀间断维持治疗;

RE有并发症(食管狭窄、Barrett食宵)及严重食管裂孔疝患者需要持续维持治疗,促动力剂没有确切疗效。

2NERD(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抑酸治疗4周,改为根据反流症状的频繁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活,采取按照需要治疗(按需治疗),不宜长期用抑酸剂。部分NERD患者对于抑酸剂的疗效不如RE患者,与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同时抗抑郁治疗有效。短期服用促动力剂或临时服用抗酸/黏膜保护剂也可能有效。

3反流性胸痛发作

如果胸痛偶发,或每周不超过3次,可临时对症处理,铝碳酸镁、硫糖铝悬液等。食管痉挛胸痛剧烈者可临时用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但不宜长期服用,反而会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加重反流。

用药注意

(1)应警惕长期服用抑酸剂带来的不良反应,如降低钙吸收,引起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吸收障碍。

(2)RE患者抑酸治疗为主,且强度和时间超过消化性溃疡,促动力剂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3)多潘立酮(吗丁啉)可能引起心脏相关风险,建议限制使用。老年患者有恶心呕吐可先选择其他促动力药物。

(4)食管外反流表现,如夜间哮喘可诊断性晚间抑酸剂治疗,观察疗效;慢性咽炎则需要至少抑酸治疗3~6月方能见效,要充分考虑长期抑酸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5)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GERD症状严重性、是否复发及疗效无影响。考虑到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可能增加胃体萎缩发生的风险,进而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学组建议根除Hp治疗。

患者教育

(1)控制体重。

(2)避免饱餐和餐中饮水、睡前3小时内进食。每餐8分饱,可在两餐之间加餐(如上午10点、下午3点)。

(3)避免凉食、辛辣、酸性饮食和咖啡;减少脂肪摄入。戒烟少酒。

(4)餐后散步,不要立即平卧。夜间反流严重者可头侧床脚加局10~20cm。

(5)避免引起负压增高,如穿紧身衣、慢性便秘、咳嗽、举重。

(6)避免可能加重反流症状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硝酸盐、镇静剂、雌激素。停服多西环素、氯化钾、铁剂、奎尼丁、阿仑膦酸盐等可能引起食管损害的药物。阿仑膦酸盐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正确方法是空腹用~ml白开水送服,并保持立/坐位30分钟。

文章来源:药圈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

稳定持久抑酸

快速止血

用于:

1.消化性溃疡出血、吻合口溃疡出血;

2.应激状态时并发的急性胃黏膜损害、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3.预防重症疾病(如脑出血、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及胃手术后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等;

4.作为当口服疗法不适用时下列病症的替代疗法: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