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简介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导语:本病的形成、发展与胃酸、胃蛋白酶损伤胃黏膜密切相关,故名为“消化性溃疡”;又因其发生的部位绝大多数(95%以上)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简称“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以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为基本致病因素。临床表现为慢性病程,以慢性、周期性发作的有节律的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为特点。
本病是一种常见病,有10%-12%的人口在一生中曾发生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50岁占多数,其中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二者比例为(1.4-8):1。本病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严重的并发症。
01
中医病因
依据其临床特点,消化性溃疡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胃痛”“胃脘痛”“心腹痛”等范畴,其他如“吞酸”“嘈杂”“嗳气”等亦与本病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而致,临床上以胃脘部的胀痛、刺痛、隐痛,或钝痛、绞痛、闷痛为主症,并常伴有食欲不振、泛恶、嗳气、吞酸、嘈杂、大便不调等症。本病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损伤肝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02
病机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易通而不宜滞,上述种种致病因素如寒邪、食滞等皆可引起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发生胃痛。
胃痛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郁日久,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
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可致血瘀胃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脾胃虚寒,胃失温养,亦可致虚寒胃痛。
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病机可以演变而产生变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雍塞胃脘,可形成噎嗝。
03
养生论治原则
本病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养生论治大法,以疏通气机,通而止痛为基本的治疗原则,即所谓“通则不痛”。关于通法:但要注意从广义和辨证的角度理解、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04
常规调理方案
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线下门诊信息
地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