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
已经进入小暑时节,天气越来越热。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让人们真实地体验呆在蒸笼里的感觉。天热,让人心烦,也会为吃而犯愁,总不能整天抱着冰镇西瓜为生吧。吃什么呢?民间的习俗,吃藕不丑,鳝鱼双补,靠谱吗?这类食疗经验有什么道理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吃藕不丑,这个说法是与食新相联系的。在盛夏季节,将新米与旧米同煮,再配上应时的蔬菜,称为食新。北方的习俗是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南方不产小米,但是,这个时节却产新鲜莲藕,因此,就产生小暑吃藕的习俗。藕,白净而虚心,被文人们赋予美感,吃藕不丑,由此流传。
从食疗的角度看,莲藕具有健脾开胃、养心安神、补血益气的功效,莲藕还能够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消胀顺气的效果,而且可以清热解暑。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藕含有维生素C及粗纤维,能够帮助消化,防止便秘,而且,藕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及动脉硬化。产妇吃莲藕,能够清除淤血,促进乳汁分泌。藕汤还有止咳作用。但是,消化能力较差,以及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应该避免吃莲藕,大便溏泄者不宜生吃莲藕。
夏天应季的美食,还有黄鳝,甚至民间传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夏天吃鳝,从食材的角度观察,这个时节是繁殖的时候,鳝鱼囤积了大量营养,最为肥美。还有1种说法,相传当年那个叫乾隆的老爷,喜欢吃饱了就到江南看美女,美其名曰巡视,途中尝到了鲜嫩的黄鳝,大加赞赏。于是,大家都跟着学,形成习俗。
黄鳝被纳入食疗范围,体现了传统医学的认知逻辑。黄鳝体圆而细长,呈黄褐色,体表还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面则呈白色。黄为脾色,黑为肾色,白为肺色,黄属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认为黄鳝可以补脾肾。此外,黄鳝有冬眠习性,被认为可以收纳元阴元阳,因此,阴阳双补,兴阳益血。知道了这些神秘的思想,再吃黄鳝,会不会增加厚重的文化感?
黄鳝曾被收入传统药典,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本草新编》说,鳝鱼,味甘,大温,无毒,入脾肾二经。补中益气,且更兴阳,散湿气,去狐臭,又生津止渴生力。《食疗本草》则说,鳝鱼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总体而言,传统医学认为,鳝鱼补气养血,温阳益脾,滋补肝肾,袪风通络。主治虚劳,疳积,阳痿,腰痛,腰膝酸软,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久痢脓血,痔瘘等。
黄鳝,被医药典籍总结出这么多的功效,因此,民间也就跟着出现了类比的说法,比如,夏吃1条鳝,冬吃1枝参。不过,真要有人想用1条鳝鱼,换人家的1根人参,那是不会得逞的。吃鳝鱼,需要新鲜,现杀现烹,放得久,会产生有害物质,不宜食用。黄鳝不宜过量食用,否则不易消化,外感发热或阳虚发热者,禁忌食用黄鳝。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